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电子邮箱
行业动态 / Industry dynamic
行业连线
工作研究
扬远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扬远论坛
改革前后话巨变
发布时间:2014-09-11
 

 张炳凤  

 

 

    上世纪1946年,我出生在苏北的一个贫困村庄,从我记事开始,人们照明用的都是小油灯,煮饭烧的是草(麦草和稻草),喝的是不卫生的河水,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干的是肩挑人扛的繁重农活。

  由于贫穷落后,女孩子很少有上学的,我的3个姐姐全都不识字。男孩子多数也只有小学文化,为了节省一元三角钱的书本费,父亲就让长我4岁的哥哥和我一起上学,并请求老师安排在同一个班、排靠在一起的两个座位上,两人合买一套书本,这在当代人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在那个年代,老百姓使用的运输工具通常是靠人的两个肩膀,不管是往地里运送肥料,还是从地里往回收庄稼以及冬天挖河等等,全部是靠人的肩膀挑。十几岁的孩子就得跟成年人一样,每天用稚嫩的肩膀和勤劳的双手参加生产队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当时人们的身高普遍都比较矮,1.65m身高的我就是当时男子汉的代表。

  妇女们生孩子都是将接生婆请到家中,几乎没有去医院的。我儿子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由于那年天气特别冷(南方冬天不取暖),大人就烧一锅热水倒进个圆盆里,盆子上放个筛米的筛子,筛子上面铺块棉布,儿子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出生的。

  所谓交通工具,其实就是靠两条腿,那时的农村不通公路,所以人们也坐不了汽车,串亲访友或有事去县城也都是步行往返。村里连辆自行车都没有,偶尔看到有人骑自行车从村上过,孩子们像看到什么新式武器一样新奇。碰到有人生了大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就请4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让病人躺在一块门板上,4个人抬着去1公里路以外的县城医院就医。

  因为我从小就立志要参军,所以我第一次坐汽车就是在参军去部队的路上才享受到的。在参军去部队的途中,部队首长带领我们从县城出发,步行到30公里路以外的江苏高港,路上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和掉队的,而且大家心中还为自己看到了汽车和高港这个城市而觉得见了大世面,到了高港再去其他城市,我才有幸和众多的战友一起乘坐上了想往已久的汽车,当时的心情是,能坐上汽车的感觉真好!

  30多年后的今天,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有了公路,而且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村村都通上了电,家家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煤气也早已进了百姓的家庭,解决了祖祖辈辈照明点煤油灯、煮饭烧草和饮用不清洁河水的老问题。

  现在的家乡,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拖拉机不但解决了古老的人翻、牛犁的耕种,还解决了繁重的肩挑人扛的运输,收割机取代了劳累而又低效率的人工操作,宽敞的水泥和柏油公路淘汰了狭小的泥泞小道,电话和手机替代了高音喇叭,清晰的彩电让人们了解到国家的大事小情,先进的电脑使人们真正知道了什么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电动摩托车不但“剥夺”了人们步行的权利,而且还淘汰了过去人们盼望和羡慕的自行车,不少私企老板和个体户还购买了高级轿车,多数的家庭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并进行了精装修,安装了空调,真正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巨大的变化带给人们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好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给13亿人民带来了实惠。

  1980年,我们全家迁到天津,从农村来到城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家在滨海新区繁华的塘沽外滩有了自家的商品房,生活水平有了质的变化和提高,过去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实现了,什么手机、电脑、空调、微波炉、DVD、液晶电视、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和汽车等商品早都进入家庭。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我也由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位处级干部,现退休在家的我每月享受着退休金,让历经苦难的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晚年生活。

  回忆过去,让人终身难忘:难忘那时国家经济的困难,难忘那时百姓生活的艰辛,难忘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从贫困步入小康。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人们非常珍惜现在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身为老年人的我,甘愿为他人、社区,为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联系方式 | 客户留言 | 法律法规
电话:(00)86-0514-86519066 传 真:(00)86-0514-86519291 
扬州远洋航务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19259号   浏览统计: